今年3月30日,应勇市长专题调研营商环境,专程走访上海欣海报关公司。该公司年报关量超过100万票,服务全国10万家进出口企业,最远的客户在新疆,最大客户每月报关2万票。揭开欣海之谜,剖析欣海“武功”,从中或可透射出“上海服务”未来之努力方向。
来自市口岸办的数据,上海口岸去年服务进出口货物7.9万亿元,承包全国总量近三成。在世界最忙港口之一的上海,创下高效有序的“上海速度”,其中也有一家企业的功劳。
今年3月30日,上海市市长应勇专题调研营商环境,走访了上海欣海报关公司,并鼓励这家企业加快转型,为推进跨境贸易便利化作新贡献。
沪上报关公司数千家,应勇市长缘何专程走访了欣海?报关是专业性、技术性极强的细致活,海量报关单之下,如何练就高速度?当通关一体化、无纸化来临,欣海的客户数量为何不降反升?揭开欣海之谜,剖析欣海“武功”,从中或可透射出“上海服务”未来之努力方向。
欣海之谜——云通关+人工智能纠错?
成立22年来,欣海年均增速30%,这意味着其报关量每3年翻番。欣海几乎是全球单量最大的报关公司。
然而数量或许并不值得炫耀,关键在于其背后的承载系统,还能再支撑几个翻番?
报关颇繁琐,除了输入货物名称、原产国、数量、总值等,报关员还需对货物进行归类,选择正确的商品编码,并熟知不同货物在报关中所需的不同手续。近3年,欣海单量倍增,但员工数保持不动。这一切,源自持续多年的效能变革。
欣海业务总监杨叶飞难忘2011年为一家大客户通宵加班的场景。那是一家欧洲著名家居企业,其商品品类多达数万条,“那天快下班时,客户快递来50张报关单,催着尽快出口。每张报关单列满20个品名,50张就是1000个!当时2位报关员牺牲了睡眠时间,才拼出了速度”。
然而,传统的人工录入,多打一个“0”、把“3”看成“8”、把人民币写成美金,差错难免,但会直接影响客户的通关速度,更有罚款、退货、信用降级的风险。
这些令报关公司始终战战兢兢、如履薄冰的痛点,加上高频且被动的人力透支,让欣海最终决定:向互联网和人工智能要效能!